2011年5月6日,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黎明社区矫正工作室的社工们聚在一起,讨论自己所负责的社区服刑人员的案例,有针对性地提出帮扶、管理措施。让社工参与社区矫正工作,是克拉玛依区探索社会管理创新的又一新举措。
2011年9月,黎明社区矫正工作室在克拉玛依区民政局登记成立,民政局对其进行“孵化”——帮助他们解决办公地点,招募社会工作者,完成项目策划、政策对接,从内地邀请专家进行专业培训。“孵化”成功后,今年,该区司法局与黎明社区矫正工作室正式签订协议,“购买”工作室的服务,以契约化的形式明确工作室的工作内容,包括与社区服刑人员联系、组织其参与社区服务、建立矫正档案、对矫正情况进行考核、对矫正人员进行心理辅导、帮助其解决就业等生活难题等。司法局对工作室工作进行监管,要求其除法定情形外,将矫正期间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率控制在0.2%以内,衔接监管率达到100%。
目前,黎明社区矫正工作室的5名社工分别进驻5个街道办事处司法所,协助司法所工作人员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管理。
“更专业、更认真、更有成效。”拥有一级社工师资格证的李富娟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服务和管理,获得了银河路街道司法所所长张莉的肯定。该街道目前共有社区服刑人员26人,李福娟除上门走访、打电话了解情况外,还定期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心理测试,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,发现问题及时解决。
社区服刑人员小夏(化名)曾是单位的舞蹈教师,因一念之差,在一次取款时,她取走了前一人落下的卡中的钱,后因盗窃罪被判拘役6个月,缓刑1年,在社区服刑。丈夫因此和她离了婚,小夏从此一蹶不振,家人甚至怀疑她吸毒。小夏的心理状态一直是李福娟关注的重点,她多次找到小夏谈心,最终,小夏鼓起勇气做了尿检,证实其并未涉毒,这让她重新赢得了亲朋好友的信任,也树立起了生活的信心。
解决社区服刑人员的就业问题,也是黎明社区矫正工作室社工的工作重点。今年初,在胜利路街道司法所服务的社工刘建萍得到用工信息后,立即鼓励辖区社区服刑人员前去应聘,并给他们传授应聘技巧、帮助他们准备简历。经她的帮助,6名社区服刑人员全部顺利就业。
“我们都经过专业培训,能够熟练运用SCL-90心理测试体系、社区矫正风险评估体系等,为社区服刑人员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,为有问题和有需求的矫正人员提供针对性帮教服务,为具有高风险度的矫正人员提供危机干预服务,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辅助力量,发挥出了重要作用。”黎明社区矫正工作室负责人杨秋利说。据介绍,目前,该工作室累计监管社区服刑人员214人,解除矫正61人,无脱管、漏管现象及重新违法犯罪。
黎明社区矫正工作室是克拉玛依区“孵化”成功的社会组织之一。2011年起,克拉玛依区探索构建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公共服务体制,将政府事务性管理工作、适合通过市场和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,以适当的方式交给社会组织、中介机构、社区等基层组织承担,并制定了公共服务项目化管理、社会化运作的总体发展模式。2012年,该区以项目引导资金,设立了104万元的专项项目资金,分别与老年活动中心、乐龄社会服务社、黎明社区矫正工作室、心理健康教育协会、阳光家园残疾人康复服务站等6个社会组织签订了公共服务购买合同,向这些组织购买不同类型、不同范围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。
克拉玛依区副区长周晨说:“引导社会组织进行社会服务和管理,能够进一步推进社会建设、调整社会关系,甚至改善社会关系,他们是社会的‘润滑剂’。我们将政府事务性管理工作和一些公共服务交由社会组织完成,此举领全区之先,开启了社会管理新模式,为政府更好地进行社会管理搭建了桥梁。”
咨询电话:0990-6611595